400-123-4657
行业资讯
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 > 新闻动态 > 行业资讯

《粤剧表演艺术大全·舞美卷》首发:品读粤剧百年舞台风云

时间:2024-04-29

  广州粤剧院表演传统例戏《六国大封相》。《六国大封相》大约在170年前就上演,寓意团结和庆祝,演出时要求戏班角色行当齐全、阵容鼎盛,它除了具有仪式感,还展现整个戏班的阵容及行头。

  2024年4月20日上午,《粤剧表演艺术大全·舞美卷》首发式在广州红线女大剧院举行,来自戏曲界的专家学者、戏曲研究者、粤剧爱好者数百人出席了首发式。在首发式最后一个环节,由广州粤剧院献演传统例戏《六国大封相》《天姬送子》,让观众大开眼界之余,更展现了粤剧“行头”之美。

  《粤剧表演艺术大全》是一项由广州市委宣传部、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,广东粤剧促进会、广州市振兴粤剧基金会承办的重大文化工程,自2017年启动以来,已完成“做打卷”“唱念卷”“音乐卷”的编纂出版工作。“舞美卷”历时近3年完成,内容丰富,篇幅较大,全卷版面字数94万多字,图片2100多张,还配有4K高清精美视频。

  “舞美”是舞台美术的简称,虽然不像“唱、念、做、打”等表演程式直接在舞台呈现,但却是戏曲这门综合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,它在历史上经历了从简单、朴实、粗糙到逐步丰富多彩的过程,并朝着既以表演艺术为中心又体现自身艺术价值的方向发展。广东省文联副主席、《粤剧表演艺术大全》主编倪惠英指出,“舞美卷”是一部粤剧舞台的变迁史,也是一部粤剧发展的历史。从舞台的变迁,可以看到粤剧艺术的发展,看到舞台科技的进步和艺术审美的变化。

  著名戏曲史研究专家、《粤剧表演艺术大全》副主编康保成也表示,粤剧舞美除了受外江戏影响之外,也受到话剧和电影的影响,并在进入21世纪以来运用了高科技手段,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,具有鲜明的岭南特色。“粤剧作为一种传统戏剧形式,将岭南建筑、岭南绘画、岭南观念等都吸收于舞台表演之中。”

  据介绍,此次出版的《粤剧表演艺术大全·舞美卷》,包括化妆头饰篇、服装鞋帽篇、常用道具篇、舞台布景篇(含演出场所的变迁)、舞台灯光篇、舞台音响篇等六大篇目。每一章节都遵循“追根溯源”的原则,展现每个工种的发展过程。该卷通过大量文字及图片,对上述内容进行了全方位的介绍。

  其中粤剧脸谱目录、舞台布景作品,有不少为前辈艺术家所绘制,十分珍贵。譬如粤剧面谱目录方面选载了当代两广粤剧界对传统面谱研究、绘制领域卓有成就的专家潘福麟、伍行和张福伟的作品,他们绘制的粤剧面谱手法不同,画风各异,均具有鲜明的区域风格和个人特色,有着较高的参考价值和收藏价值。舞台布景作品方面则选载了被誉为粤剧布景设计四大先驱的何碧溪、洪三和、南佗和张雪峰等人的作品,他们大多有留洋经历,因而在粤剧布景设计风格上融汇中西,更注重写实、写意和虚实结合。

  而在服装鞋帽篇中,则展示了粤剧在古代各个不同时期的舞台服饰和鞋帽样式。粤剧戏服的广绣工艺构图精美,色彩浓烈,装饰性强,与粤剧表演鲜明的广府特色水乳相融,在中国戏曲界独树一帜。在布景篇中,编纂人员还特别赶赴粤西吴川对濒临灭绝的粤剧“金钟式”戏棚搭建的全过程进行了抢救性的4K高清实时拍摄。这些形象的图画与视频,颇具观赏性、知识性、实用性和示范性。音响篇的介绍则突出了各类音响设备的特性与功能,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。

  “‘舞美卷’在编纂上跟前三卷一样,对粤剧表演艺术进行追根溯源的发掘和梳理,运用现代科技手段,以图、文、音、像结合的形式,多层次、多角度地反映粤剧表演艺术的整体面貌,把粤剧近百年来最有特色的表演形式记载下来,为粤剧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扎实可靠的基础,具有系统化、规范化、标准化的特色,是一套极其珍贵的工具书和教科书。”主编倪惠英指出,“舞台美术是一种囊括了绘画、雕刻、刺绣、扎作以及光学影像、音响技术等多种元素的视听艺术,包括实物、器材等均不能单靠文字表述,必须主要通过图片展示才能完整呈现,故本卷最大的特点是以图片展示为主,既有别于以视频、音频展示为主的‘做打卷’‘唱念卷’,也有别于以曲谱展示为主的‘音乐卷’,还有别于以文本、评述、视频展示为主的‘剧目卷’。”

  “舞美卷”的编撰得到了粤港澳粤剧同仁的倾力支持。只要编辑团队有需求,每一位粤剧人都义不容辞、有求必应。去年8月中旬,《粤剧表演艺术大全》编辑部前往香港收集资料,其间得到香港电影资料馆、粤剧八和会馆、香港中文大学电影资料馆的大力支持。其中,香港中文大学电影资料馆还无偿提供了多套粤剧录像和视频,这些资料对《粤剧表演艺术大全》的编纂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。平时,香港粤剧界人士还跟编纂团队保持经常性的联系,例如何家耀、阮兆辉、龙贯天等粤剧名家直接参与编纂工作,他们多次介绍香港粤剧的变化发展过程和舞台美术的特点,时常还在电话中对编纂团队提出的问题进行耐心解答。香港舞美师陈国源向编纂团队赠送了他出版的粤剧服装画册,香港新光戏院的音响师唐兆麟还专程回来参加编纂工作。澳门的有关人士也向编纂团队提供了相应的粤剧资料。

  此外,省市粤剧院一线的舞美老师积极参与整个编纂工作。几年来,他们克服了本身工作的繁忙,用业余时间全身心参加撰写文章和辞条,数易其稿,反复论证,不放过一点疑问,搜集了海量的资料,为编纂“舞美卷”提供了坚实的基础。

  “‘舞美卷’的成功出版,是粤港澳大湾区各界人士共同努力的结果,是同舟共济的‘红船精神’和齐心合力的‘八和精神’发扬光大的结果。人不分粤港澳,地不分海内外。粤剧界、出版界、影视界纷纷踊跃参与,均付出了艰苦的劳动。”广州市原市长、《粤剧表演艺术大全》编委会主任陈建华如是说。

  中国戏曲学会会长、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、《粤剧表演艺术大全》编委会副主任王馗在首发式上指出,粤剧的舞台美术在中国戏曲艺术中独具特色,早在清代中叶,粤剧的舞台上就形成了金碧辉煌、花团锦簇的视觉特征。“舞美卷”的编撰,无疑是对数百年来积蓄而成的粤剧之美,进行了全方位的完整保存和充分整理。从这个角度而言,“舞美卷”以直观而全面的视觉印象,展示了粤剧在数百年间所锻造的视觉之美、艺术之美、文化之美。粤剧人通过“做打卷”“唱念卷”“音乐卷”“舞美卷”以及“剧目卷”的相继出版,极大可能地将粤剧艺术遗产和文化传统,记之于文献、留之于音像、存之于记忆、传之于身心。让人们看到粤剧百变而不离根本、百变而不失其宗、百变而更加鲜活、百变而更趋壮大的剧种文化品格。

  王馗还表示,粤剧人因为《粤剧表演艺术大全》的编撰,为中国戏曲艺术体系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的建构,做出了重要的示范,能够带动更多的戏曲剧种、传统文化的传承者珍视遗产,传承遗产。

  《粤剧表演艺术大全》自出版以来,得到戏曲界和非遗保护界的广泛关注和充分肯定,获得了多个奖项:2019年荣获“张庚戏曲学术提名奖”;2020年荣登“羊城十大好书”榜首;2021年全套书籍纳入“十四五”时期国家重点图书、电子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;2022年入选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精品出版项目。

  主编倪惠英告诉南都记者,这次正式出版的“舞美卷”,同样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,目前已有不少人士要求订购。此外,她还透露,作为《粤剧表演艺术大全》收官之作的“剧目卷”将于今年底出版。

  “舞美卷”首发式的最后一个环节是由广州粤剧院献演的传统例戏《六国大封相》《天姬送子》。《六国大封相》讲述的是东周战国时期苏秦成功游说齐、楚、燕、赵、韩、魏六国联盟抵抗西方强秦,因此被封六国丞相的故事。《六国大封相》大约在170年前就上演,寓意团结和庆祝,演出时要求戏班角色行当齐全、阵容鼎盛,它除了具有仪式感,还展现整个戏班的阵容及行头。当天演出的《六国大封相》精简版,同样展现出缤纷多彩、琳琅满目的画面,观众可以通过戏中角色的头饰、服装、盔帽、道具等,领略粤剧艺术的精美,其中六旗珠片大靠堪称文物级戏服。

  另一出粤剧传统例戏《天姬送子》,戏中有一段“反宫装”的特定表演程式,表现了状元董永在从仙姬中寻找妻子时,从仙姬变换服饰戏弄董永的情境。该程式源于唐代宫廷歌舞“翻宫装”,表演者内穿绣衣,外罩素衣,表演时瞬间抽走外衣,露出绣衣。《天姬送子》中的“反宫装”只需穿一件内为宫装外为帔风的双层特制服装,可迅速翻转而不露破绽,令观众大开眼界。因粤语“翻”与“反”同义,故称“反宫装”。

  粤剧的商业剧场的建立要晚于上海,但是第一个关于剧场建设的官方文件是广州出台的。1889年,两广总督李瀚章批准《会禀戏院章程》(简称《章程》)。其要点为:第一,戏院选址要在“四面辽阔,地处偏远”处,不能对附近居民的生活、交通等产生妨碍;第二,戏院的款式要“仿照上海”,为固定性的、全封闭的砖石结构建筑,观众席分男女,座位按等级定票价;第三,戏院设管理机构和人员(组捕所和委员),职责是维持秩序。观众凭票入内,特殊公务者“必要有文书签票呈验始准放人”,且一律不准携带武器入场;第四,戏台上“不准施放爆竹”,不准用油灯照明,一律使用电灯,并配备消防设施,以防不测;第五,所演戏目,定要“劝善惩恶”,有益于“风俗人心”,要“永禁淫戏”。

  戏服,戏曲界俗称“行头”。早在清末,粤剧行头就以其华丽多彩享誉全国。广东梅县人杨懋建在《梦华琐簿》中说其“服饰豪侈,每登场,金翠迷离,如七宝楼台,令人不可逼视,虽京师歌楼无其华靡”,就连北京的宫廷戏班也经常派专人到广州定制行头。清末民初上海的戏院更以广东行头为招揽观众的卖点。其他剧种的不少名角,包括京剧大师梅兰芳都专门来粤置办戏服,并以“自办广东全新锦绣行头”刊登广告。

  粤剧舞美跟京剧和昆曲等剧种的布景特点有所不同。昆曲和京剧更讲究虚拟性,可简至一桌二椅;但是粤剧的舞美从来就比较写实、虚实结合,注重美观,形式丰富多样的风格一直留存到今。

  1897年,粤剧瑞丰年班与新加坡某剧团在上海同庆戏园联合演出,舞台上出现与剧情相关的官殿、龙楼、沙场、战舰、峻岭崇山、富家府第、草舍茅庐等布景。粤剧的布景艺术从此拉开帷幕,并逐渐形成以写实为主、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,在戏曲界独树一帜。

  早期粤剧的布景大都是软景,布景师就是画师。20世纪30年代,粤剧界竞争十分激烈,常以舞台布景作为争奇斗胜的招数,涌现出被誉为“三巨头”的何碧溪、洪三和、南佗以及张雪峰等跨越两个时代的粤剧布景设计大师。他们大多有留洋经历,因而在粤剧布景设计风格上融汇中西,更注重写实、写意、虚实结合。此后,张雪光、何启翔、梁三根等先后活跃在粤剧舞台上,他们设计、绘制的布景,单独看就是一幅幅精美绝伦的美术作品,充满了诗情画意,赏心悦目;置于舞台则满台生辉,软景、硬景相互配合,为虚拟的戏剧表演增添写实的环境,达到了美的境界。

地址: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   电话:400-123-4657   传真:+86-123-4567
版权所有:Copyright © 2002-2024 AG九游会 版权所有      ICP备案编号:
AG九游会